PARALLEL VISIONS

A journey filled with hopes, dreams, and cultural transitions

〰️

A journey filled with hopes, dreams, and cultural transitions 〰️


(節錄自 Hybridity and Hyperimage: Perceiving the Asia-Pacific Diasporic Identity, 2023. p.71 - 85.)

重新回到香港後,隨之而來的是藝術實踐的後續階段

藝術實踐作為這項研究的巔峰,構成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展示了共計十件藝術品。這些創作是前往曼谷之前、期間以及回到香港後創作的結合體,同時也是在曼谷期間之後回到香港後的創作。整個小型個人展覽被命名為「平行視界」。展覽呈現了一系列由藝術家Weera-it Ittiteerarak和一位名為 韋拉•艾特•希拉拉克 (Weera-it Ittiteerarak) 的虛構藝術家合作創作的作品,兩者同名。虛構藝術家 韋拉•艾特•希拉拉克 在泰國出生並長大,並不遵循任何性別定義,也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性別身份類別。這一系列作品探索了平行宇宙和想像現實的概念。通過結合他們獨特的背景和觀點,藝術家們旨在創造一個超級影像,挑戰現實的界限,質問自己的身份和現實的構造。儘管被描述為藝術創作的過程,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努力並不涉及從無到有地生成全新的實體。相反,它圍繞著個人經驗轉化的過程,與現有材料和元素的運用和重新語境有機結合。

整個展覽的主題概念被稱為自我分裂的超越性前提。這個概念包含了對自我的不同層面進行解剖的過程,將它們轉化為有形的表現形式以供公眾呈現。展出的藝術作品涵蓋了多種媒介,包括二維和三維形式,以及能夠和諧結合兩個維度的作品,還有視覺、聽覺和嗅覺元素。在這裡使用的“超級影像”一詞可以被解讀為“超級圖像”,意味著存在著多樣的個人影像。無論是在曼谷還是香港的經歷,都與一種脫離感形成了迷人的平行。在追求建立根基的過程中,感知的行為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方法。同時,這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刻意的行為,也是被動的結果,天生是開放性的。這種二元性凸顯出一種融合或混雜的狀態,反映出亞洲和非亞洲文化之間的複雜互動,甚至反映出亞洲內部多樣文化之間的交匯。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經濟的角度來看,亞太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繫都能夠證明這一複雜的狀態。因此,“多重個人影像”這個詞或許傳達了一個超越個人領域的意義,闡明了多元文化主義的多層次影響如何將個體推向超越本地文化的限制。

散落在展覽空間四處的十件藝術品主要位於牆壁的周邊位置。參觀者由於裝置位於兩個層次之間,將被引導沿著一個整體的觀賞軌跡,從較低的層次走到較高的平,隨後再下降回到較低的層次,構成一條迂迴的路線。不同於預先設計的路線以引導觀眾的移動路徑,這種方法僅允許觀眾從兩個不同的方向進入展覽。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些藝術創作類似裝飾性的擺設,可能在觀察者的情感下,可以是可察覺的或不可察覺的。此外,觀眾後續的參與行為也進一步影響了觀看的過程,這可通過一些現象得以證明,例如閃爍的立體圖案根據觀看角度進行調整,氣味感知根據嗅覺靈敏度和距離進行改變,LED照明文本則根據停留時間作出響應,等等動態。

大多數藝術作品的基本元素來自於ChatGPT的「隨機生成」,作為對「itit Cheung, a Hong Kong-based interdisciplinary artist」的回應,再加上我自己傳記中的元素的綜合輸出。深入探究機器的運作,我試圖指導它列舉這位虛構人物創作的藝術作品,並詳細闡述每個作品。通過反覆對話,最終生成了一個豐富的虛擬角色數據集。從這個資料集中,我提取了與我的身份相關的元素,有趣的方面,甚至是我之前思考過的概念。這些元素被挪用、重新配置和碰撞,演變成為展示在論文展覽中的作品。因此,我同時承認這樣的創作過程可能對許多藝術家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甚至可能是難以理解的。通過這種方式尋求神諭的追求,凸顯了機器在目前階段並不具備全知全能。即使與在線資源同步,它們的角色仍然僅限於協助解決問題的努力。自我身份的最終探索最終歸於內省,一段循環回到自我的核心的旅程,需要對自我的更深層次進行深入的探索。然而,毫無疑問,我認識到機械的推動力。正如之前所言,這些作品包含了片段和混雜的特質。這種多面性似乎是我個人性格的固有特點,在這次展覽,或者更確切地說,在這一系列的創作中,我大膽地突顯了我的內在特質。類似於關於抵抗、破裂、分散、拼貼和重讀、重新情境化以及重新形成,這些特徵在流散意識的背景下自然地浮現,類似於定義亞洲環境的多個部落、文化和語言。

在某種程度上,展覽場地本身施加了一些限制,這些限制因此成為特定場域元素的角色,隨後成為轉化和形成藝術品的構成材料。禁止懸掛物品、更改照明位置和固定電線等限制,成為了一種構圖的調色板。水泥半牆、不銹鋼扶手、石灰色棉麻牆面和淺啡木紋地磚為氛圍做出了貢獻。因此,為了建立獨特的氛圍,這些受限因素自然地納入了創作考慮中。雖然這些藝術品最初是在緊湊的居家空間內製作,然後再在展覽場地上組裝,但事前的場地調查記錄了固有的照明強度、音調,甚至是在眾多作品中不銹鋼元素的整合,從而在展覽空間內的零星分散的創作之中培育出一種在地化的感覺。

身處展覽環境中的參觀者應該能夠感受到一種不協調感,同時也被藝術品所吸引著。這種遠離卻又接近的感覺相互交織,可能會在觀眾中引起一種陌生感。弥散的照明允许視线橫掃整個藝術品,與「一組超圖像(物品)」的概念相呼應,它們分佈在空間中。這促使觀眾思考如何選擇和參與藝術品,如何辨識它們之間的聯繫,從而與流散狀態互動。這種遠離和親近的矛盾結合預計會為觀眾帶來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間歇性的照明引導觀察者的目光穿過藝術品,邀請他們反思選擇過程,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藝術品,以及流散經驗的更廣泛涵義。

踏入展覽的起點,我將其定名為「虔誠角落」,其中包含了日常物品,如鏡子、絲巾、地球儀和電線,以回應我對信仰體系的多面理解。信仰並不僅僅局限於宗教背景,還延伸至現代信仰體系,如彩票、數字和數字數據。這種配置充當了我日常經歷的發泄通道,通過並置、組合、重疊和分解來融合多樣的元素。這種努力有意地朝著視覺混亂的方向發展,模糊其中的相互關係。整個展覽的照明並未精心安排;受限於固定的照明設置,藝術品置於視野中,與場地的灰階氛圍相協調。超連接的外觀通過觀眾從一件藝術品移動到另一件藝術品而實現。

House of the holy

2023
found wooden temple, Thai mattress, programmed USB fans, cables
350mm x 350mm x 1770 mm

一座被他人遺棄的木質寺廟,其中的神祇或許已被轉移。藝術家在曼谷撿拾了它,然後將其置於香港的一個展覽中。周圍被小型風扇環繞,展示著五顏六色的文字,它像藤蔓一樣緊緊環繞著寺廟,受到了Phaya Naga的庇護,靜靜地等待著再次被人們所尊崇。

(Left) M.F.A.Thesis exhibition, Parallel Visions, on-site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view, at Art Museum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3

(Right) M.F.A.Thesis exhibition, Parallel Visions, on-site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view, at Art Museum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3

在展覽中的另一個組合,我稱之為「居民的牆」。類似於電影或電視劇中常見的場景,進入一個家庭環境呈現了居民的肖像或家庭照片,這種概念也類似於組織和團體通過肖像來紀念貢獻者的做法。然而,這種演繹帶有一絲懷疑或探詢的色彩。仔細觀察的觀眾可以發現微妙之處:家庭照片中的模糊人物,被遮擋的文字,只有周邊背景清晰可辨識;與相鄰的倒轉肖像形成對比,視線隨著觀眾的移動而移動,展示出可辨識但令人不安的面容。雖然這兩幅圖像可能看起來是二維的,但這個過程涉及一種操作——在製作過程中和在欣賞的過程中都是如此。

使用具有改變可見光進入觀者眼中角度的lenticular材料,產生了感知圖像的變換。這種變化取決於觀眾的移動,儘管圖像是預先安排的;觀眾的參與成為這些圖像實現的一個因素。這兩件作品同時也與人工智慧相互交織,更準確地說是大數據的演算法。無論是超級計算機如何理解重疊和模糊的家族圖像,還是分析肖像的內容,它都像在模仿我們人類一樣去解讀這個世界。然而,它真的成功了嗎?當家庭照片和肖像變成了公眾解讀的主題時,在個人層面上還剩下什麼呢?

我拆解並揭示了構成我自己身份的各個層面。整個作品都是在僅有4平方米的有限空間中創作的,在由一個空間轉移到另一個空間時不斷演變。為了確保觀賞的過程不僅僅是單一的視角,某些作品被放置在不同的高度。例如,Lost tongue(2023)位於地面上,需要參與者進行身體行動,蹲下來進行觀察。這件作品還是唯一的互動藝術品,觀眾被允許將其中的一部分帶到展覽空間之外。相反,Pungent memories (2023)放置在大約腰部的高度,考慮到它的氣味特性,促使觀察者彎腰探索。唯一一個邀請觀眾坐下來的作品,I see พญานาค (Phaya Nāga) elsewhere(2023),提供了一個坐墊,邀請人們在一個定義的區域坐下。除了視覺元素外,身體的互動參與同樣至關重要;我們的感官和神經分佈在我們的整個身體。通過促進進一步的身體運動,我相信可以建立與展覽更深層次的聯繫。

Lost tongue

2023
capsule toy vending machine, crafted Thai script on found cobblestone, 185 x 185 x 410 mm

72個泰文字符和9個泰文數字被續一刻劃在鵝卵石上,最後卻有82個石頭。藝術家試圖用艱辛的方式重學母語,對比著他的母語在移民香港後慢慢淡忘的狀態。在展場上以扭蛋機給觀眾隨意於展覽期間選擇拿走,最後只剩下空的扭蛋機於場裡。而鵝卵石也分別轉移到不同人的手中,無法追蹤。

Pungent memories

2023
found glass vase, tigerbalm
500 x 130 mm

tigerbalm是藝術家由小到大也很討厭的氣味,此刺鼻的氣味卻成為了藝術家回曼谷時感到異常熟悉的、親切的、連結的,其中之一個元素。藝術家把點有tigerbalm的手指頭按壓於玻璃瓶上留下了手指紋,也是他第一次主動接觸這討厭物質的一次。

Photo courtesy by Siu Nam HO

I see พญานาค (Phaya Nāga) elsewhere

2023
single-channel video, 1080p, 16:9, H.264, colour & sound (stereo)
12 min 12 secs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English audio

片段敘述藝術家第一次獨自回到曼谷,旅途中充斥著陌生且熟悉、熟悉且陌生之間遊走的感覺。透過科技幻想另一個未踏足過香港的自己,對人工智能的拷問期盼能得到一個完全的答案,也摸仿當地年青人的生活方式、信仰習慣,試圖發掘對於當下自身身份的理解。

Photo courtesy by Siu Nam HO

Mirror, mirror, what is my colour and number of the day (2023) 採用鏡面反射,讓觀眾在藝術品前站立時能看到自己、周圍環境和彩色打印。翻轉、收窄和擴大瞳孔的動作將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匯聚點上。觀眾所感知的具體內容仍然模糊不清;鏡子上的印象只是我印象的抽象表現,轉化為藝術品,進一步投射到站在其前的觀察者身上。這種方法旨在立即將觀眾浸入展覽中,從視覺入手,逐漸引入更多的感官因素,隨著他們過渡到後續的藝術品。在作品 Scarf in absence (2023) 中,隨著觀眾的移動,改變的光線折射導致不同的影像感知。另一方面,作品 House of holy (2023) 使用散射的LED燈創造閃爍的文字,需要觀眾暫停以觀察。這些視覺元素的結合旨在喚起觀眾一種奇異感,或許更恰當地描述為一種「外星」狀態。在香港的展覽空間中,這種情感不是指向西方特質,而是作為一種被排斥感的形式。在日常元素的熟悉中,存在著對不熟悉元素的遭遇(在這個情境下,是東南亞元素),呈現了一種脫離例行的體驗。對我個人而言,在多元文化背景中長大,我常常發現自己被這種氛圍所環繞,不論是在香港還是泰國,我都經常感受到這種難以言喻的過渡感。

Photo courtesy by Siu Nam HO

Mirror, mirror, what is my colour and number of the day 

2023 
digital printed on mirror stainless steel 
622mm x 448mm x 35mm (with nut-brown frame)

在水水潑水節的清晨,藝術家站在一座佛寺前購買了自己的第一張彩票。在眾多的彩票中,他們尋找著能帶來好運的數字組合。然後,他們進入寺廟獻上尊敬。離開寺廟時,他們發現彩票已從口袋中消失了。當他們回溯自己的腳步時,卻找不到任何痕跡。留下的只是藝術家記憶中的好運印象。

Scarf in Absence(2023)中,隨著觀眾的移動,改變的光折射引導出不同的影像感知。另一方面,House of the Holy(2023)則利用分散的LED燈生成閃爍的文字,觀眾需停下來觀察。這些視覺元素的交匯旨在在觀眾中引起一種奇異感,更恰當地說是一種“異星”狀態。在香港的展覽空間中,這種情感並非指向西方特點,而更像是一種異化形態。在日常元素的熟悉中,存在與陌生元素的遭遇(在這種情境下,是東南亞元素),體現了一種脫離例行的經歷。個人而言,我常常發現自己處於這樣的氛圍中,這是我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長的結果。無論是在香港還是泰國居住,我經常遇到這種難以言喻的轉變感。

House of the holy

2023
found wooden temple, Thai mattress, programmed USB fans, cables
350mm x 350mm x 1770 mm

一座被他人遺棄的木質寺廟,其中的神祇或許已被轉移。藝術家在曼谷撿拾了它,然後將其置於香港的一個展覽中。周圍被小型風扇環繞,展示著五顏六色的文字,它像藤蔓一樣緊緊環繞著寺廟,受到了Phaya Naga的庇護,靜靜地等待著再次被人們所尊崇。

平行視界